首頁 / 會員專區 / 網站說明 / 廠商合作 / 加入會員 / 常見問題 / 聯絡方式
討論區搜尋 :
  
 
內容分類

 
 
熱門快選

 

【前、後十字韌帶損傷】

前、後交叉韌帶又稱『十字韌帶』。膝關節屈曲及伸直時,『十字韌帶』都處於緊張狀態;前者制止脛骨向前移位,後者制止脛骨向後移位。
常因機車事故或遭受暴力打擊,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迫使向前或向後移位,往往會合併發生側副韌帶及半月板損傷、膝關節脫位,甚至韌帶附著點斷裂等情形。
損傷後膝關節發生腫脹、疼痛、出血,活動明顯受限。
前、後十字韌帶撕脫斷裂時應進行 X 光檢查,接受手術縫合,以免失去膝關節的穩定而造成無力。

 

【內、外測半月板損傷】

內側、外側半月板是位於股骨和脛骨之間的膝關節內半月狀軟骨,內側較大而外側較小;它除了使膝關節穩定彈性之外,並在關節活動時減少關節面磨損。
半月板損傷,像棒球的捕手以深度彎曲的狀態做出扭轉膝關節的動作就容易引起損傷;排球或籃球等運動,有許多跳躍、著地的突然轉向也會出現扭傷膝蓋的情形;臨床上以外側月半板損傷居多。
患膝腫脹,有明顯的壓痛點,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或彎曲。
將膝蓋彎曲 90 度,若向外側旋轉的同時伸直膝關節內側半月板的位置會痛,就可確認是內側半月板損傷;反之,則為外側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所謂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膝關節中的軟骨被磨損或肌力降低,導致發炎或變形、疼痛的疾病。
大多時候,膝關節內側會疼痛;常發生於中高年齡層 (50歲以上) 女性。
支撐膝關節的主要肌肉為股四頭肌 (骨直肌、股內外側肌及中肩肌) ;然而一般年過 50 歲肌力逐漸衰退,膝關節外側肌擁有髂脛束保護不易衰退,但內側肌卻無法受到保護,又很少使用,故非常容易衰退。
外側肌力強,內側肌力弱,導致膝關節容易被拉到外側,形成 O 型腿,結果導致內側的骨頭會彼此碰撞引起疼痛。
骨頭互相磨損,或形成骨刺,引起膝關節腫脹,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由脛腓關節及距骨形成。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腓跟、腓距韌帶;在脛骨與腓骨下端之間有一個很堅固的脛腓韌帶。踝關節以屈伸為主,內翻的活動範圍較外翻為大。
踝關節傷筋以關節扭傷較常見,由內翻引起的外側副韌帶損傷最為多見;患者常因工作及運動中,因場地道路不平,或負重過大及上下樓梯斜坡時突然失腳,引起韌帶扭傷。
一般韌帶損傷程度分為:1) 輕度,韌帶纖維的微小損傷;2) 中度,韌帶的小斷裂;3) 重度,韌帶完全斷裂 (須尋求西醫的手術治療縫合)。

 
【足跟痛】又稱阿肌里斯腱炎

跟腱又名『阿肌里斯腱』,因為疼痛是在阿肌里斯腱及跟骨之間,所以也叫『阿肌里斯腱炎』。
疼痛的位置需進一步辨識:1) 阿肌里斯腱本身發炎;2) 阿肌里斯腱滑膜炎;3) 跟骨突出與跟腱磨損造成發炎;4) 伴有跟骨骨刺造成的疼痛;以上統稱為『後腳跟痛』。
發生的原因如下:
1) 由於體虛肥胖、肝腎不足、跟骨纖維軟墊疲乏或跟骨本身缺鈣等所造成。
2) 經常站立或常在小石頭上走路造成發炎。
3) 因跑步運動不當、穿鞋不當的緣故亦會造成發炎。
需鑑別有無跟腱斷裂或足底筋膜炎或有頑固的骨刺。
很多疼痛都有其複雜性,有必要藉由西醫的診斷,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及治療。

 
【足底筋膜炎】

足底是一個很厚多層的纖維筋膜所形成,它的起點都在腳底跟骨的前方,呈放射狀向前延伸形成一個扇形附著於趾骨上。
深層及淺層的筋膜主要在拉緊足底的足弓部,使人在行走時能承受足底的壓力;此外,足底筋膜炎分別有早上第一步最痛的患者,以及站立或步行太久會痛的患者。
一般疼痛的部位主要是靠近筋膜的起點,往往會被誤以為是腳底長了骨刺,其實不然。形成的原因有兩種:其一是肌膜、肌腱疲乏引起;其二是從後方觀察跟骨時,會發現內側突出;如此一來,在運動或跳舞時使腳底衝擊地面,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
預防勝於治療,當然鞋子的底部太薄、太硬也是誘因。如果已經發生『足底筋膜炎』,首要避免足底筋膜再受到很大的張力,最好減輕體重的負荷,暫時避免站立太久或爬山、慢跑等運動,直到疼痛完全消失,或可改變運動方式,例如游泳或伸展運動,因此有時解鈴還須繫鈴人。

 

  TOP

列印


 



社團法人台灣軒歧整復協會
台北市虎林街120巷142號 ( 永春站捷運1號出口 ) [
地圖連結 ]
服務專線:0915 - 313 - 633  |  0936 - 280 - 013

台中市中區三民路2段46號6樓之2 ( 第二市場斜對面 )   [ 地圖連結 ]
服務專線:0915 - 313 - 633  |  0936 - 280 - 013